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739节 (第2/6页)
一批多达50人的专家团队,辅助“敬天一号”的完工。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,太一天工获得了大量技术熟手,进度与可靠性再度增加,而航天局的专家团队也可以积累“可回收火箭”的项目经验。 甚至“敬天一号”的许多技术指标,都和尚未实装的“长征五号”类似,可以超前点播练起来。 这五十人的强大团队,直接让二号厂房人员出现了溢出,周瑞果断调回了一些,投入到“榫卯平台”所在的一号厂房。 相对“敬天一号”,“榫卯”这边是一个全新的技术,尤其是“南天门”计划让其需要承载更多功能,工作量增加了不少。 周瑞本人,主要精力也在这边。 10月10日,万户基地在热火朝天之中。 一号厂房内,各区域有序进行。 “液浮测试第七次” “模拟开始.” 一个超厚玻璃缸内,悬浮着数个模拟器件。 缩水、并且是塑料外壳的“榫卯”模拟件,在水中展开了正面的孔洞,四根机械臂探出,捕捉向一块平面材料。 如果这一幕被拍进电影里,估计是什么邪恶的外星科技一样. 另一边,还有通过智能器件,组成的“悬吊法”测试、更多看不见实体的软件模拟。 作为全球第一款,真正意义上拥有轨道作业能力的设备,由于工作目标由“单纯捕获卫星”变得更加复杂,所以要追加许多测试项目。 地球表面,很难获得完美的无重力环境,无论液浮、气浮、落塔、悬吊,都只能说部分模拟,利弊各有千秋。 根据实际情况,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