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兴华夏_第一百二十四章 重归不易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一百二十四章 重归不易 (第2/5页)

翎,并加按察使衔,应如何再加奖励之处,着两广总督酌核具奏,候朕施恩。”不久,据奏议赏加潘仕成布政使衔。清代洋商所能得授最高官衔只能是三品职衔,布政使是从二品职衔,潘仕成因功得衔,地位十分显赫。

    朝廷对潘仕成赏赐有加,其后,又下令授以实职。道光二十六年(1846年),先后委以甘肃平庆泾道、广西桂平梧郁道之职,但潘仕成却不想到任,均通过粤督以“督办七省战船未竣”、“帮办洋务”为由奏留广东。翌年,道光帝特旨授潘仕成两广盐运使,他以本籍人为本省盐司“异数”、“非分”为由,固辞不就,改授浙江盐运使,又以“粤东夷务孔棘”为由奏留。除了因“非分”辞去两省盐运使之外,潘仕成还三次辞去委命,不离粤地。

    潘仕成在54岁时曾接受公命北上谈判。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中英《南京条约》规定开放广州、上海等五口为通商口岸,英商“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,均宜秉公议定则例”。次年,中英在虎门签订了《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》(即《虎门条约》),并附《海关税则》,对出口货物分类定出税率。15年之后,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咸丰八年(1858年),清廷在直逼天津的英法联军炮舰威吓下,签订了中英、中法《天津条约》,后又在上海,与英、美、法等国分别签订了《通商章程善后条例》,修改税则,降低税率。潘仕成奉召谈判涉及广州通商之事,可见其作为商界人士在政界之地位。此后,他就“归而养疴里门”,再不复出了。

    潘仕成在地方被誉为“轻财好义,地方善举资助弗吝”。一是赈灾济贫。广东地区常有灾情,潘仕成不止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