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百一十章 困顿中的机会 (第2/5页)
江南制造局走出困境。 “鲲宇但说无妨。”李鸿章听出来林义哲话里的谨慎之意,正色道,“只要切实可行,为兄定当照办。” “现下沪厂造船已有根基,不宜废停。而西征军火又不能不办。为两全之计,莫不如使沪厂船务分离,事有专司为好。”林义哲看到李鸿章和周馥都在认真倾听他的话,便将自己的办法说了出来。 林义哲的“船务分离”办法。就是将造船厂从江南制造总局当中分离出来,成立专门的造船厂。 “林大人,你说的这个条陈,我和制台大人之前也想过,只是沪厂现下专造枪炮。造船之经费无多,纵使船务分离,如同闽厂这般建造大船,只怕也是力啊!”周馥说道。 “造不了大船,可先造民用小火轮船,或售与沙船船行,或由招商局领用。既可解商民之困,又可使船厂有船可造,实是两全之计啊。”林义哲说道。 听到林义哲说出“沙船”的事来,李鸿章的眼神为之一亮。 “鲲宇是如何想到这沙船上面来的?” “此次出使西洋归国。船到上海补给时,亲眼所见各沙船船行困顿之情,是以日思夜想解决之法,终有所得。”林义哲想起了目前中国传统的内河沙船运输业的凋敝情形。不由得在心里叹息了一声。 李鸿章想起当年的往事,也是感慨不已。 沙船运输业在咸丰道光年间一度空前繁荣。自北往南输运大豆。自南往北输送漕粮,月余往返一趟,一艘沙船一年可以往返七、八次,获利颇丰。上海港最盛之时,有沙船5000艘,水手10万余人。 但自1842年《南京条约》及1860年《北京条约》之后,中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