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兴华夏_第二百一十章 困顿中的机会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二百一十章 困顿中的机会 (第4/5页)

沙船运输业的漕运运费,以挽救濒临破产的沙船运输业。

    然而三种建议都遭到了李鸿章的反驳。李鸿章认为,运河八百余年,竭尽全力,运输能力不过每年十万石,于漕运大局无补;明明有便利的海运条件,非要耗费巨资去修运河,岂不是疯了;而修复沙船,至少需要支银3000万两,还需修建容量万石以上仓库400余座,朝廷哪里有这么多钱?增加沙船漕运费,救得了一时,却非长久之计。

    当时曾国藩也陷入了深度的矛盾当中。早在1867年,容闳就曾建议他采用“招商集股”的方式,购买洋轮,组建中国人自己的轮船公司,以挽救漕运。但当时曾国藩担心的是,太平天国之乱刚刚平息,民心未固,“承运漕粮……在沙船为常业,非万不得已,亦未便遽作改图”,一旦朝廷发展轮船,十余万沙船业主和船工水手失去生机,会酿成大规模民变和暴乱。

    但无论如何,中国传统的沙船运输业终究是到了穷途末路。1872年3月,总理衙门再度致函曾国藩、李鸿章,询问采用轮船承担漕运一事,希望他们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。一个月后,曾国藩溘然病逝,事情完全着落在李鸿章身上。李鸿章的解决办法,是成立轮船招商局。招商局的运营方针,也由之前官方制定的“承运漕粮,兼揽客货”,改作了“揽载为第一义,运漕为第二义”,将招商局的主营业务放在客货运载上。

    招商局成立之初,也和沙船业一样,与外国轮船公司发生激烈的竞争。但由于船政的大力支持,英国太古、怡和轮船公司,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均多次针对招商局发起的商战都被击败,在一干熟悉近代西方商业运作规律的“买办股东”的通力合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