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穿成农家子靠植物系统飞升首辅 第167节 (第3/6页)
些下人解释,顾璋最大的功绩,就是宁都增产,但他仔细观察过,顾璋的手、肤色许多细节都能看出,他根本没下过田,没干过农活,看着就不像是擅于农耕一道的。 “不过是仗着父辈偶然发现,然后给自己造势罢了。” 京城中这样的事情可不少,比如围猎时,将大猎物喂了药驱赶过来,然后主子一箭射中,就能传出“擅射”“能文能武”的名头。 证据就是,那些亲力亲为,将增产之道传播开的,不是顾璋,而是他的父亲和爷爷。 祝子瑜对此不屑,“不过是凭借这点父辈运气好得到的功劳造势,要不我怎么会屈于人下?” 他始终对自己只得了榜眼,而不是状元耿耿于怀。 午饭休息过后。 翰林教习领着一甲三名进了书库,来到一排专门放缺损书籍的书架前。 这教习道:“你们入翰林也有月余,也算熟悉了翰林,如今该分些活了,平日里陛下没召见时,可修书,阅各地县志府志。” 顾璋如今是从六品翰林院修撰,祝子瑜和余庆年是正七品翰林院编修。 按理说,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掌修实录,职责是记载皇帝言行,进讲经史,草拟诏令和各种官方文书,应当是要被皇上召见的。 可自琼林宴之后,皇上就忙于政务,还没召见过当今状元,也不知为何,故而教习便安排他们三人干一样的活。 顾璋自然知道是为什么,皇帝让他养精蓄锐,好好准备,只等着搜集完证据,抓他做壮丁,对户部下手。 顾璋想一想就觉得头疼,户部可是朝中最重要的六部之一,里面谁不比他的官阶大,谁没有数十年的户部任职经验? 是谁给了明盛帝这么大的勇气? 他才十六!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