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八十五章 时间无家可归(4.8K二合一) (第8/8页)
奏29。 来到变奏30,这里按照此前的规律,似乎应是一条上升到十度模仿关系的卡农,但其实不是。作为最后一条变奏,巴赫把十度卡农换成了一首集腋曲(Quodlibet),这是一种把不同世俗民歌曲调用高超对位法融合在一起的体裁。 温馨的、追忆的、家庭式的旋律从范宁手下各声部响起,在经历了前面各式各样的严格变奏之后,巴赫用最简单的世俗民歌谱写出了自己的音乐哲学:朝圣者在穹顶之上亲见辉光,又带着一种宿命感重新行走于世间,以慰藉苦难、启明众生,这似乎隐喻了神性到人性的回归、融合与升华。 教堂鸦雀无声。 一切繁华和技巧散去,安静、神圣、纤尘不染的咏叹调,重新在范宁手中响起,彷佛重归原点。 或许在音乐中,从没有哪一次的反复能像这里一样,具有这样中庸而多义的情感。 听众这时才意识到,在经历30个变奏之后,他们是如此渴望再次回到咏叹调,而且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已经回归了。 一切盛宴和聚会都已散去,坎坷的旅程结束了,应当欣欣然,因为世人之灵中皆有最初从聚点抛洒而出的神圣火花,这是刻在灵深处的向往,是刻骨铭心如同乡愁般的眷念。 ——是该回到自己来时的地方了。 他们丝毫也不会觉得咏叹调的出现多余。 它或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结束,而是一个全新的周期开始,它意味着永恒的抵达,或渺小但伟大的生灵们永恒于抵达的过程。 时间在这里无家可归。 尾音安静地散去,范宁轻轻提起手来。 他起立,带着一丝恬淡的笑容,侧身扶琴向听众行礼。胆小橙的旧日音乐家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