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678节 (第4/5页)
量”拟真测试,取得了圆满成功。 刚才在目睹“模型”缓速降落的时候,周瑞还获得了一点特别的灵感。 理论上,这么大一个火箭部件,都能缓速落地的话…… 那其他东西也可以啊。 比如坦克?战车?亦或者是……智能设备集群? 思路打开一点,“火箭回收”这项技术,可不仅仅可以用于回收火箭。 理论上,任何从大气层内,乃至大气层外坠落的东西,都是它的应用领域。 周瑞至少想到了三个个应用场景。 其一:空地运输,比如投放一些……军用工程造物。 其二:是未来月地物流通道,缓速落地、或者缓速落月,会比嫦娥三号现在的方案,好用的多。 其三:如果变换一种形态,是不是可以在地球轨道上,捕获卫星? 原理上,不过是“无人机”拉个网,兜住什么东西罢了。 只不过这个无人机,是可以适应近地轨道,且燃料系统匹配无大气工作条件。 周瑞带人抵达落点,在详细查看了现场情况后,由落区工作人员将模型装车。 那个歪倒的模型,也没有什么严重损毁,就是擦破了一点皮,躺在枯草灌木之中,之后还能拉回去仔细研究。 落区人员本身的工作,就是经常“打捞”火箭残骸,配备着可以野地行驶的履带式挖机、吊车,可以说熟门熟路。 只是没“打捞过”这么完整的…… 看上去和新的一样! 等到“火箭回收技术”正式开始大规模应用,落区的工作模式、硬件配置,也得要改一下,才能良好的适配。 只能说不愧是系统性工程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