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2章 召陵 (第4/5页)
蔡国一触即溃。当时蔡国与楚国有盟,蔡国被欺负,就牵出了楚国为他出头。楚国沿伏牛山、桐柏山一线修筑有数百里长的长城——方城,齐桓公望城兴叹,只得与楚讲和。当初齐、楚签订盟约,昭告天地的地方就在召陵。 一百五十年后,同样是霸主的晋国为自己的盟国蔡国出头(蔡侯被楚王软禁了三年),集合起十八路诸侯讨伐楚国,联合指挥部就设在召陵。这一次,方城也没能阻挡联军的进攻,联军大败楚军,直下南阳。但随后楚军后援源源而来,联军不敢打持久战,只得撤退。心有不甘的蔡国联络东方的吴国,趁楚军集中于南阳,长江沿线空虚之机,长途奔袭,只十天就攻下郢都,楚王逃亡。兵圣伍子胥、孙武于此战一战成名。 但楚国就像一个打不死的巨人,虽然摔了一大跤,连国都被攻破,依然元气不伤,掸掸身上的土,卷土重来,不仅完全收复了失地,召陵、陈蔡、吴越之地也尽收囊中。 怀王十七年,楚被秦军大败于丹阳,八万楚军被歼;怀王不甘失败,遂举国兴兵,与秦大战于蓝田。不料,助韩、魏攻齐、燕的秦军,在得知秦国遭到楚军进攻后,竟联合韩、魏两国军队从楚国背后杀来,直捣南阳,召陵自然首先被秦攻占。但由于召陵与秦不接壤,本身也不是什么重要的地方,随后就转让给了魏国。所以现在召陵是魏国的城邑。 召陵地处要冲,是魏、韩、楚三国交界之处,更扼南阳北出中原的通道,战略地位无疑十分重要。但召陵地势较高,缺少水源,只能作为国防前哨,而维持不了长期作战。 召陵以西三十余里,是隐、澧交汇之处,这里是一片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