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[VIP]第八十五章 连寨战术(上) (第1/5页)
清军在东线攻取了黄梅、广济、宿松等地之后,向北进取罗田,首先就要攻取蕲水东岸的大同镇,因此在转入东线作战以后,李定国也首先将人马驻守在大同镇一带,等待时机。他以为还是可以釆用以前一样,运用大规模的转移、运动来调动清军,然后运用穿插分割等战术,寻找歼灭清军的机会。 但到达了大同镇之后,李定国就发现,清军的战术己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在大同镇的外围,这时建立起一个一个的堡垒军寨,正在逐步的向大同镇推进过来。 清军的堡垒修建十分简单,一般采用四方型,单边的长度约在二十五到三十步之间,围墙高度约为一丈五尺左右,截面呈梯形,底宽六七尺,顶部宽为五尺左右,就是用布袋装土,打上木桩,筑成垒墙的外围,中间填上土石等物,每一边会留一个城门出入,在四角均建有二丈多高的箭塔,中部建有烽火台,用于传递消息。 这样的一个保垒修建起来十分迅速,如屎出动五六百的人力,基本只用二三天的时间,就可以建成一座。每一个堡垒可以驻军二百人左右,互相之间的距离一般不超过五六里,有些相距仅仅只有三四里甚致小,如果中间没有障碍物,天气晴朗,甚致都可以互相看得十分清楚。遇到袭击,就用烽火台来互相示警。 而在一些关建险要折冲要路的地区,保垒的规模也会扩大到单边六七十步长,驻军可达一二千人。并且将沿途所有村落的人口、物资、粮食全部都近移进保垒中,能够带走的全都带走,不能带走的如房屋建筑也全都拆毁,百姓们都被逐赶为清军建堡,而木料、石料、瓦片等物都运进保垒中,充防守所用。 同时洪承畴也下达严令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